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吉林发布9月16日消息,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当日赴新成立的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这是近半年来,胡玉亭已经三次就具身智能开展专题调研或座谈,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4月27日,胡玉亭主持召开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6月9日,他专程调研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产业发展情况;8月7日,他再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以“超常规举措”确保公司如期挂牌运营。
梳理公开报道可见,吉林省近几个月来对具身智能产业的布局紧锣密鼓。
8月15日,吉林省吉翼具身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翼公司”)在长春新区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超16亿元;8月27日,由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五家实力机构共同组建的吉翼公司正式揭牌,成为吉林布局具身智能产业的核心载体。
9月16日的调研座谈中,胡玉亭强调要“抢抓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整合科研、制造优势,以超常规举措打造具身智能领域头部企业”。
以超常规速度落子具身智能赛道,显然蕴含着吉林深远的战略考量——在数智时代打一场“翻身仗”。
超常规布局凸显战略紧迫感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品发布数量已突破106款,远超过去20年总和。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国家未来产业培育范畴,短短数月间,具身智能已经迅速转化为产业“热潮”。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城市明确提出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其中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凭借技术、产业和生态综合优势处于领先地位。面对这片亟待开拓的“新蓝海”,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科教大省的吉林,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速布局。
吉林在高端人才团队、技术研发储备和先进制造产业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拥有发展具身智能产业所需的科研资源、制造基础和应用场景。整合资源、放大优势,举全省之力开拓具身智能新赛道,已成为吉林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产业基础提供发展底气
吉林具备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坚实基础。在研究领域,吉林大学首创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技术全球领先,长春理工大学开发出喷涂机器人,长春光机所研制出空间机器人,长春应化所在机器人新材料和脑机接口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在应用层面,吉林的传统优势产业与具身智能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汽车产业作为吉林的支柱产业,其供应链能力可无缝对接到机器人制造;装备制造、医药康养、农业、冰雪旅游等领域的多样化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宝贵的“训练场”,能够形成“技术-应用-反馈-优化”的快速闭环,这一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
此外,多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据悉,吉翼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已取得明显进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政企合力”是吉林发展具身智能产业的创新思路。吉翼公司注册资本中,长春捷翼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亿元,省市两级产业基金注资10亿元,省内优势科研团队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
让民营企业挑大梁,体现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发展理念。吉林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要“坚持企业主导,充分放权赋能”,最大限度发挥市场化、企业化运营优势。
牵头企业捷翼科技从20多人的小企业起步,如今已成为国内汽车高低压线束、充电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出口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是大众、宝马、丰田等知名车企的一级供应商。
技术支撑方面,博立电子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物理仿真引擎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能够训练机器人的仿生“小脑”。公司创始人张立华是清华大学博士,曾任英伟达工程师并主导开发知名物理引擎PhysX。虚拟训练场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在训练成本和学习素材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有望成为吉林在具身智能赛道上的重要助推力。
此外,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长春市产业投资集团、吉林省仿生机器人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共同参与,形成了涵盖技术研发、产业孵化、资金支持等各环节的完整创新生态,充分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
从4月专题研究到8月企业落地运营,吉林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战略决策到实体运作的全过程,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和坚定的决心。
放眼未来,这场关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突围赛”与“抢位赛”,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