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10月9日,国庆中秋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长春市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这场由市党政一把手及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全员参与的会议,传递出明确信号:文旅产业将被打造成为长春新的支柱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2025年长春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约仪式。
锚定方向:文旅产业顶起来
数据显示,长春市接待游客量从2022年的0.56亿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1.7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781亿元增长到3026亿元。今年1-9月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两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8%和13.3%。
亮眼的数据印证了长春文旅的发展底气。数字背后既是长春文旅产业跑出的“加速度”,也为这座北国春城迈向“文旅强市”注入了强劲信心。
本次会议系统梳理了长春文旅产业从“一季热”到“四季火”、从“景点游”到“全域游”的转型历程,并对即将到来的新冰雪季作出部署。
会议提出,要推动长春从“旅游枢纽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地,推动文旅产业成为长春新的支柱产业,为加快长春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多元创新:全面开花涌活力
长春文旅的底气,源自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走在焕新开街的新民大街,可以感受到这股创新脉动。今年7月,这条承载城市记忆的“历史长廊”经过140多天匠心雕琢,通过“拆围透绿”向市民敞开怀抱。8月和9月的周末,文化创意、艺术展示、特色商业等多元业态在此交融,花车巡游、新民市集、街头音乐会等活动让历史建筑与新生潮店相得益彰,艺术气息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
类似的创新实践在全市遍地开花:春京西历史文化街区将历史、艺术、非遗与潮流有机串联;人民广场时隔22年重新开放;“这有山”“云琅艺术街区”成为青年“潮玩”新去处;54路有轨电车升级为文旅专列……这些项目让这座城市的氛围感更浓,时尚感更强。
此外,长春文旅现象级文旅IP也是频上热点。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梦幻西游季”和“雪饼猴”成功破圈,实现从“网红打卡地”向“长红文旅标杆”的跨越;肆季南河岸线公园的2万平方米粉色沙滩,将“去肆季南河赶海”塑造成城市新潮流;2025长春航空展以“硬核科技、激情文旅、暖心服务”吸引近百万游客,成为集航空装备展示、文化传播、科普体验于一体的蓝天盛宴。
作为生态之城,长春生态资源的创新利用同样可圈可点。水文化生态园将工业旧址变为沉浸式水文化新场景;南溪湿地公园、工业轨迹公园等项目串珠成链,绘就“水岸联动、城景交融”的生态画卷;净月潭、莲花山、神鹿峰等自然景区持续推进业态升级,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相得益彰。
擘画蓝图:四时俱好是长春
立足现有成绩,长春展现出更加宏大的产业雄心。
面向2030年,长春设定了清晰的“五个突破”目标:游客接待量达3.6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打造“长春原创”精品文化IP;A级旅游景区达80家以上;涉文旅企业达到4万家;形成2000亿级冰雪产业集群、1000亿级都市休闲旅游产业集群、500亿级文旅影视动漫产业集群。
为实现这些目标,长春明确提出构建“一心一带两翼三线四时”的总体格局:以新民大街为文旅核心原点,串联伊通河生态文旅廊道打造都市休闲观光带,依托长影、一汽、航博城等产业资源和净月、莲花山等生态资源,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引领全市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全域全季发展。
“谁砸长春文旅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长春市市委书记张恩惠在会上强调,将坚持从游客体验出发,提升精细化、人性化服务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推行热情、规范、诚信的服务标准。会议要求建立“投诉即办、全程追踪、源头治理”的涉旅投诉闭环管理机制,依法依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行为。
“要努力在细微之处下功夫、见真情,让广大市民游客切身感受到‘冰天雪地’里‘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张恩惠说。
在“四时俱好”的远景蓝图里,长春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这里不仅有冰雪的激情、夏日的清凉,更有四季不断的精彩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