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江水自长白山一路流淌,到了和龙市崇善镇拐了一道弯,也拐出了一片新天地。1956年,当地群众以“倒虹吸”技术劈山引水,凿出元峰渠,让江水跃上山岗,旱地长出稻田。如今,渠水依旧,稻花飘香,这水中,映照着过去的艰辛,更流淌着今天的幸福与希望。
崇善镇位于长白山脚下、图们江旁。金秋十月,这里稻田连片,遍野金黄。再过不久,这片沃土即将迎来丰收。
稻子长得壮,全靠一江好水。不远处,江水沿60多年前凿出的渠,“爬”上近60米悬崖,灌溉海拔600米的高岗台地。这条“长白山下第一渠”,至今仍续写着“引水上山”的传奇。在村头巷尾闲谈间,我们依稀还能追忆“风能吹上山,江水却上不来”的当年。
1956年至1958年,崇善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垂直高差60米的悬崖上,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出这条长达17.7公里的“生命渠”,创造了当时的水利奇迹。
在上天村的村史馆里,斑驳的老照片讲述着那段修渠的砥砺岁月。这条用血汗凿成的渠,不光浇活了旱地,还被唱进了歌里。1966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曲家金凤浩以元峰渠为灵感,创作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红太阳照边疆》。 几十年过去了,山未移,岭未变,但生活早已焕然一新。
青瓦木廊,渠绕村边,流淌的水洋溢着新的生机。得益于图们江的灌溉,崇善镇产出的大米富硒,营养价值高且粒粒醇香,已从延边走向全国各地,也有了自己的品牌。元峰渠富硒米不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成为连接边陲延边与东海之滨的重要纽带。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近些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粮食品牌建设,不断擦亮“吉林大米”的金字招牌。中高端大米产量由品牌建设之初的9亿斤增加到26亿斤。今年,又新出台了《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三年规划(2025—2027年)》。一路奔流的图们江,润了土地,富了百姓,浇灌出了一片金色丰收。不仅是崇善镇,图们江流经的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等县(市),也都打出了自己的大米品牌。
来源:吉林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