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绽放在鸭绿江畔 ——集安市文明城市建设掠影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鸭绿江畔 ——集安市文明城市建设掠影

从1983年跻身首批“全省文明县”,到2020年首摘“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再到2025年成功蝉联,集安的文明城市创建从未止步于“荣誉簿”,而是在常态化治理中不断刷新城市的精神高度与人文温度。

以“文”润城,小城集安城市“肌理”焕新颜。

漫步集安街头,“黑白灰、素淡雅、精秀美”的建筑风格扑面而来。曾经坑洼的背街小巷,如今铺上了平整的青石板,老旧小区的外墙重新粉刷,公共空间还增设休憩座椅和凉亭,遍布全市各处的公厕,洁净程度让游客忍不住拍照点赞。市民在城市面貌的日益更新中,深刻感受生活品质逐年提升。

集安早市里,商户们在划定的区域内有序经营,收摊时自觉清扫地面。12345热线构建的“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闭环,让“路灯不亮”“井盖松动”等民生小事,得到及时回应。在这里,文明不是概念,而是文明城市建设中“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诠释。

“我住这小区快20年了,小区变化真大。前阵子我上午反映楼下井盖坏了,下午就有人来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我们带来的全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家住集安市朝阳小区的居民张远凡连连称赞。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以“文”育人,集安市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红马甲”成为集安街头最亮眼的底色。从2020年的186支志愿服务队伍,到2024年的286支,数字的增长背后,是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热情。高考期间,系着绿丝带的“爱心车队”穿梭在大街小巷,免费接送考生;火盆街、国门景区里,志愿者们为游客指路、递纸巾,提醒“地面滑,慢点走”;社区里的“道德银行”“爱心超市”,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第一次来集安玩感觉特别好,这里到处都干干净净的,给人感觉很舒服,市民和志愿者也特别热情提供帮助。”海南自驾游游客李淼说。

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提升。扎根基层十几年,用一件件小事,传递警民鱼水情的“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移民管理警察王铁映;拾金不昧,累计归还财物20余万元的“中国好人”环卫工人柳文荣;义务看守烈士陵墓50余载的“中国好人”高福有……截至2025年,集安已推出省级以上好人50人,这些善举像蒲公英的种子,让文明之花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

集安的文明,从来不是城市的“独角戏”。2021年,“1+15+141”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建成,1个中心、15个实践所、141个实践站延伸到城乡每个角落;2023年,该体系拓展至“1+15+141+20”模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等20个实践基地的加入,让文明实践有更丰富的载体。

新华书店里的理论宣讲、大吉他文明实践广场上的移风易俗演出、乡村实践站里的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触摸文明的温度。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集安市推进“干净人家”创建,农户庭院整洁、窗明几净,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村规民约,让乡风更淳朴。2025年,集安市太王镇钱湾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让集安的全国文明村镇数量增至3个,省级以上文明村镇达15个。

站在新的起点上,集安的文明城市建设仍在继续。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而是市民口中“住得舒心”的感慨、是游客笔下“来了不想走”的眷恋、是每个市民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素养、是集安市树立“为民、惠民、利民、靠民”的创建理念,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将发展成果化作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举措。这座镶嵌在鸭绿江畔的小城,正用40余年的文明积淀,诉说着“集安最美·因为有你”的生动注脚。(李铭 孙鑫)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