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感知幸福中国行”参访团队来到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区”),见证了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图景。冬日的长白山,林海雪原静谧壮美,山脚下的度假区暖意融融,热闹的民俗表演引来游客阵阵喝彩,细雨中街巷飘来阵阵美食香气。这幅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画卷,正是长白山多年来坚守“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写照。
图为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资料图
物种归来:生态修复交出“硬核答卷”
“我刚上班的时候是2007年,那时在野外顶多看到野猪。现在不一样了,人少了我们都不敢轻易上山——熊、马鹿、狍子经常出没,甚至东北虎也回来了。”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尹航的话语,道出了生态环境的巨变。
多年来,吉林省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采取封山禁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措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11月26日,在保护区锦江大峡谷公路沿线发现东北虎足迹。“这是时隔30年后,东北虎重新回到这片区域。”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忠磊向记者介绍。2023年以来,保护区内已监测到东北虎活动信息18次,初步判断有2只雄性东北虎。“东北虎作为旗舰物种,它的回归使得长白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生态链条进一步完整,是长白山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证明。”
被称作“水域生态试纸”的中华秋沙鸭的“家族壮大”同样令人欣喜。其主要栖息河段样点的繁殖幼鸟数量,从2019年的49只增加到92只。“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开展人工巢技术,帮助中华秋沙鸭种群在长白山区持续稳定恢复。”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副研究员王卓聪介绍,中华秋沙鸭繁殖期需要大量鱼类资源支撑幼鸟成活,“它能在这里存活,证明河流岸边的林业资源是完整的”。
中华秋沙鸭 资料图
数据显示,长白山森林内动植物种类不断丰富,梅花鹿、狍子等有蹄类动物逐年增多。其中,紫貂、马鹿、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大幅提升,分别从2019年的0.92、1.33、3增至2024年的1.67、2.13、10.54。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白松,分布面积从2015年的200km²增加到2020年的342.19km²。
“东北虎回归长白山,说明保护区的生态正在恢复,(食物链结构)足以支撑这些顶级捕食者生存。”李忠磊说。如今,长白山的绿水青山既是虎豹的家园,更是百姓的“幸福靠山”,生态保护的红利正惠及千家万户。
守护有方:多措并举筑牢“生态长城”
“6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在长白山保护区的谷底森林,李忠磊向记者介绍说。为了守护这片林海,长白山搭建起了一套“空天地”立体防护体系——3300余个红外线相机在原始森林里全天候监测,15座瞭望塔的“森林眼”24小时运转,9套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定时巡查,配合地面巡护员的足迹。“这套防护体系不仅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控,更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屏障——截至目前,长白山已实现连续64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创造了生态保护的‘长白山奇迹’。”李忠磊介绍。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和自然消长规律,常态化开展护蛙、护薇、红松种源保护、反盗猎等专项行动,通过日常巡查监管、清理整顿、宣传教育及人员培训等措施,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制度层面,长白山的生态守护同样走在前列。从1988年出台《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区一法”,到2018年在吉林省首推“林长制”,再到2019年完善《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65年来,“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理念,早已融入长白山发展的血脉之中。
物种回归与繁盛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坚守。近年来,长白山保护区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水源地治理等56个生态保护项目,推进22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头”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为生态安全筑牢根基。
文旅融合: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长白山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长白山景区今年接待游客33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57%,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过去的一天延长到两至三天,实现从“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转变。以今年6月开业的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为例,借助长白山的生态魅力,一个夏季便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实现营收千万级。“我们所有的开发都建立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长白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划事业部鲁超楠表示,“生态好了,游客来了,当地的年轻人也回来创业了。”
图为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 “学习强国”记者董雪飞 摄
在恩都里休闲度假商旅社区的“山礼文创”店,吉林艺术学院学生设计的长白山主题明信片、国画、木雕等产品,融合了生态元素与青春创意,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这些承载着长白山自然之美与文化温度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游客的旅途记忆有了实体寄托,更以独特的体验感丰富了旅游内涵,为长白山留住游客、提升旅游品质注入了新活力。
更可贵的是,经济发展反哺生态保护形成良性循环。旅游收入增加了生态保护投入,当地居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参与保护的自觉性显著提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李忠磊点明了长白山发展的核心逻辑——良好的生态是最优质的旅游资源,科学有序的旅游开发,又为生态保护提供持续动力。
今年,随着沈白高铁和G331国道的开通,长白山迈入“高铁时代”,更大的客流量随之而来。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经济高质量的“留量”,让游客不仅“来得多”,更能“留得住、还想来”,已成为长白山发展的新课题。“我们正在积极准备‘猫冬生活节’第二季。”鲁超楠展望雪季,“届时,恩都里将变成冰雪童话世界,雪地露营、温泉市集、非遗手作等更多体验项目,会让游客知道,长白山的冬天,不只是滑雪,更是一种温暖有趣的冬日生活方式。”
雪后初霁的长白山,莽莽林海与山脚烟火气交织成景。从物种归来到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绿色发展正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长白山用65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共赢题。这份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样本,正在为全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生动借鉴。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