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王振东/图

深秋的长春,54路有轨电车缓缓驶过铺满金黄落叶的春城大街,如同一幅流动的油画。这幅北方独有的秋日画卷,不仅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更体现了长春城市治理理念转变:通过管理的“减法”,为城市公共服务注入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过去,城市管理的标准往往倾向于“即时清理、洁净无物”。这种高效却单一的模式,在保障市容整洁的同时,也不经意地抹去了季节的自然印记与城市独特美感。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2020年,《长春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秋冬季在指定区域进行落叶的保护性留存。这一规定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更标志着治理思维从刚性约束向柔性引导的升级。

长春市城市管理局顺势而为,根据不同街路的特色、建筑风格与树种类型,精心打造了春城大街、盛北小街、天富路等六条落叶景观路,让秋天的色彩以最自然的方式融入城市肌理。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长春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李文秀介绍,“落叶不扫”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一场标准更高、流程更细的“隐形工程”。所谓的“减法”,减的是对自然之美的不必要干预,是僵化的管理惯性;与此同时,管理却在做精细化的“加法”。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环卫工人的角色悄然转变——从“城市美容师”升级为“景观维护师”。他们手中的工具从扫帚换成了夹子、吹风机,作业方式从全面清扫变为精准捡拾与精心整理。通过对机动车道、路口、排水口等重点区域的及时清理,守住了城市“安全与功能”的底线;而对人行道、绿化带落叶的保留,则赋予了城市“审美与诗意”的上限。这一减一加之间,彰显的是城市管理的匠心与智慧。

长春:管理做“减法”,城市添“温度”

当市民在春城大街耐心等待,只为记录电车穿过落叶的瞬间;当车辆行驶在莲花山泉眼大街,人们情不自禁放缓车速。这正是城市温度的最佳印证。

这份温度,源于管理者对市民情感需求的敏锐洞察与积极响应。将市民对秋日美景的普遍向往,转化为可感知、可共享的城市体验,亦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长春的落叶景观路,看似是季节性微举措,实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次深刻探索。它告诉我们,一流的城市治理,不仅在于将城市打理得井井有条,更在于懂得在适当之时、合宜之地巧妙“留白”,为自然留出空间,为生活留下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