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网吉林 贺宝庆/文
“氢春号”文旅列车正式下线,开启绿色交通新篇章;吉林省氢能产业综合研究院新址启用,打造技术创新核心引擎;省政府专题会议密集部署,绘就“绿氢+”产业发展蓝图。

近期这氢能领域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吉林正在氢能新赛道上加速前行。
01关键技术突破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国家电投吉电股份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成功攻克直流离网制氢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化难题,首次实现40兆瓦新能源发电直供制氢。这一创新探索出“风光”离网制氢的全新模式,意味着风能、太阳能可直接用于制氢,大幅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加大氢能领域科技投入。2019年至2023年间,省级财政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了“基于质子交换膜(PEM)体系的氢能高效利用技术及其应用示范”等重大科技项目,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02产业链条构建协同发展生态
在上游制氢环节,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项目已建成投产,配置800兆瓦新能源装机,年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创造了四项“全球之最”的纪录。

储运环节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吉电能谷铅碳电池项目实现首批产品下线,上海电气全钒液流电池项目稳步推进,洮南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正式开工,共同构建起多技术路线的储能体系。
下游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车长客研制的“氢春号”氢能文旅列车,采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支持灵活编组运行,为零碳交通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该列车兼具环保性、舒适性与安全性,为现代城市交通开辟了绿色发展新路径。
03政策体系支撑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吉林省早在2022年就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从人才培育、学科建设等多个维度构建政策支持体系。今年11月召开的新能源专题会议进一步明确,要科学研判“十五五”发展形势,完善产业专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白城乐胜、傅家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投运,年输送绿电能力达60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新能源电力接入和外送压力,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网支撑。
04资源优势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吉林省在发展氢能产业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156万千瓦,在总装机中占比45.71%,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特别是白城市,新能源开发规模突破1600万千瓦,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这些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在中国中车现代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大会上,中国中车与吉林省签署氢能产业链合作协议,将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化央地合作,共同构建氢能产业集群。
05未来聚焦关键技术突破
吉林省明确将重点攻关氢气固态储存运输技术,推动固态储氢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同时,东北松辽清洁能源送电华北工程(“吉京直流”)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外送能力,拓展市场空间。
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完整产业链构建,从单一项目示范到产业集群发展,吉林正以系统化推进方式,稳步迈向“北方氢谷”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