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安全法,这些你需要知道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详细]

  • 解读数字吉林
  • 近年来,中国的数字化进程已经扩展到政务、民生、实体经济等各个领域,“数字校园”“数字社区”“数字交通”遍地开花,“数字吉林”也在加紧布局。
  • 2018年7月,吉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吉林省审议通过《关于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意见》明确了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十项举措”和100个重点项目,是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重要抓手。建设数字吉林,重中之重就是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 22个省级示范特色城镇建设成效显著,长春、吉林等11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18个重点城镇扩权试点有序开展。
  • 在今年两会上吉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活动中,吉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巴音朝鲁代表接受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指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强烈的“答题”意识,快马加鞭、跟上时代,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数字蝶变”,走出一条振兴发展新路。
"数字吉林"建设三大特点
  • 一是吉林的主攻方向是数字政府和智能制造

    数字政府,就是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倒逼和配套体制机制创新和营商环境建设;智能制造,就是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数字技术,与老工业基地的雄厚工业基础深度融合起来,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破解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问题。这方面,吉林省谋划了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政务等“十大工程”,明确了“数字吉林”建设的主要目标,现在全省上下正在加快推进实施。

  • 二是吉林数字化产业正在加快发展

    吉林省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创新发展,启动了智能网联“321工程”,推进了红旗绿色智能小镇建设;长客生产的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正在北京燕房线运行。“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达到12颗,为10多个国家提供遥感服务;吉林省入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达到54家,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经济发展的催化、倍增效应正在逐步释放。

  • 三是吉林的科技创新核心技术上有许多新突破

    吉林的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业众多,科技资源优势突出,这是吉林省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底气。长春光机所完成了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大靶面CMOS图像传感器研制工作,像素达到1.5亿,是世界领先水平。长春理工大学的微小零件测量,实现了0.5微米精度在位检测。长光华大基因的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达到国际最高通量。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分别增长69.8%、161.1%。

  • 政务大数据平台,再加把劲!
            近年来,很多地方的政务大数据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尤其是近两年,多地设立大数据发展局、大数据管理局等相关管理机构,不断加强使用大数据的规划设计,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详细]
  • 人工智能+教育 中国下了步“先手棋”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智能时代初见端倪。它将逐步使人类从简单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职业分工等带来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教育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是变革对象;另一方面造就人才,推动“智能时代”进步。[详细]
  • 一季度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6.7%
            记者近日从工信部获悉,今年一季度,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较快增长,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6.7%。工信部统计显示,一季度,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和利润增速同步提升。云服务、大数据服务等新兴业务领域发展加快。[详细]
  • 拥抱“智能+”时代
            所谓“智能+”,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深入应用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各行各业从数字化、网络化,迈向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发展新形态。[详细]
网信办拟规定:小程序出现数据泄露 微信或需担责

5月28日零点,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记者查阅“征求意见稿”发现,其分总则、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使用、数据安全监督管理、附则五章,共包含四十条规定。

记者注意到,在“征求意见稿”的数据收集一章中,网信办首先强调APP必须明确产品的信息收集使用规则,不得以改善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定向推送信息、研发新产品等为由,以默认授权、功能捆绑等形式强迫、误导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其收集个人信息。